文化交流

舒同手迹标语“惊现”宁都揭开这位红军书法家的一段赣南往事

* 来源 : 赣南日报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15-06-06 * 浏览 : 153

舒安(前一)在小布赤坎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现场确认舒同手迹。

赣南留存有大量而又珍贵的红色文物,无论是散布于乡间的红军革命旧址,还是当年红军遗落在百姓家中的生活用品,都能成为我们今天最为珍贵的红色记忆。而最能佐证党和红军政治宣传工作和战斗精神的苏区标语,却随着岁月的流逝,从墙体上慢慢淡去。那么,这些留存在苏区时期革命旧址上大量的标语会是谁写的呢?

为探寻存留在赣南宗祠民居墙体上红军写下的标语,日前,记者与宁都书画爱好者汪泓来到该县小布镇拍摄苏区标语,一向对红色文化颇感兴趣的汪泓发现,这些苏区标语字体很像红军书法家舒同的手迹。为了确认此事,汪泓拍摄了当地大量的苏区标语照片,并把这些照片带到了北京,找到正在中国革命军事愽物馆办个人书法展的舒同儿子舒安。当舒安看到这些照片时,当即确认部分标语为其父早期墨迹,并感慨地说:“先父在苏区时期的墨迹一直没有找到,这个发现太有价值了。”兴奋不已的他当即决定,专程来到宁都小布实地考察确认。

小布多条苏区标语确系舒同手迹

在第一次反“围剿”前,宁都县小布镇是红军的集结地和军事指挥中心。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朱德率红军部队和红军总部驻扎于小布赤坎村长达两个月,领导苏区军民开展革命斗争活动,留下了众多革命遗迹。舒同在这一时期任红四军政治部秘书,担任政治宣传工作,为宣传党和红军的宗旨性质,写下了大量的革命标语。如今,漫步在这座小村庄,这些革命旧址、遗址,苏区标语、壁画依然随处可见。

8月22日,舒同之子舒安应邀来到宁都县小布镇赤坎村寻访其父亲当年的战斗足迹。舒安在宁都县博物馆工作人员的陪同介绍下,对小布赤坎村中几处革命旧址墙头保留的数十条苏区标语进行了细心品鉴,确认了其中近十条榜书标语为舒同手迹。

当日,舒安在小布赤坎村首先参观了红12师师部旧址,这幢旧址的墙头上仍保留有3条极具书法功底的标语:“优待白军俘虏”“彻底肃清AB团”“枪决反革命的鲁涤平”。舒安看到旧址门楣上一条清晰的红色榜书标语“优待白军俘虏”之时眼前一亮:“这条标语极具舒同书法风格,用笔线条圆健,结体宽博,有颜体书风,且笔法特点和舒同的书法风格一致。”他指着紧随“优待白军俘虏”这条标语旁边的“彻底肃清AB团”这条大字标语中的“肃”字说:“这个‘肃’字和其父亲为中国抗日军政大学题写的八字校训中‘严肃’的‘肃’是一样的字形结构和笔画特征。”

随后,舒安饶有兴趣地向随同一行介绍其父的书法历史:“1905年,先父舒同出生于江西省东乡县,自幼酷爱书法,5岁始学书,14岁就因善书法而誉满乡间,曾系统地临过古代碑帖,师法颜真卿、何绍基等名家。早在北伐时期,舒同为欢迎国民革命军进入东乡,书写了‘欢迎北伐军群众大会’的会标和上百条其它革命标语,这些标语既教育了群众,又鼓舞国民革命军的士气,也是舒同人生中第一次将书法与革命斗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与红12师师部旧址仅一屋之隔的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旧址内,几条用白石灰水刷于墙上的大字标语,虽历经80多年的风雨侵蚀,还能若隐若现地看到几个依稀可辨的“当红军”“分田地”等大字。舒安仰头细看着说:“由于当年红军的条件简陋,写这么大的字,只能就地取材,用棕把、笤帚当毛笔,所以在书写标语时用笔的细节上不可能那么精细,但这些字的笔画、结构都与先父的书风是一脉相承的。”

离开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旧址,舒安向距这一旧址仅数十米之遥的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走去。这是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是因中共苏区中央局成立于此的历史地位重要,而且这处旧址内还保留有许多的苏区标语。当大家踏进这一旧址院内,一条写于墙上醒目的大字标语“争取江西首先胜利”首先映入眼帘,舒安立即脱口而出“这条标语像先父写的!”随即他与陪同人员一同分析这条标语的用笔特点和结构特征。他说:“先父写字,喜藏锋起笔,中锋用笔,使转成圆,且善榜书,这个‘江’字中间竖画,折为两竖,就是他写字的风格特征。”

进入旧址内,门厅两侧多条苏区标语吸引舒安驻足赏析。这些标语有的清晰,有的模糊,并多以小字为主。此时,一条淡化得只剩字体轮廓的大字标语“欢迎白军士兵当红军”进入了舒安的视线。在他的仔细辨识下,又一条当年舒同亲笔写下的标语被发现。而且这条标语颜体楷书特点更为明显,笔画的使转运笔间更具舒同书法特点。

舒同“红军书法家”声名享誉全军

随着一条条舒同手迹标语的被发现认证,舒安的言谈充满着激动:“一个村庄竟然保留有这么多、这么完好的舒同手迹标语,足以说明当时这个村庄与红军的历史密切相关,也说明村庄的百姓与红军有着深厚的感情。”宁都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向舒安介绍说:“当年,红军总前委为了开展对国民党军队的瓦解宣传工作,发出通令,要求每一个红军战士在驻地书写关于瓦解敌军的宣传标语口号12条。在红军总前委的号召下,舒同发挥他善书法的特长,拿起手中的笔,积极投入到战前战后宣传工作中。在村内外、屋内外的墙壁上,写下了12条对白军的宣传口号。为了便于苏区军民认识标语内容,舒同多以正楷书写标语,并根据墙壁长短,来安排标语,墙壁长,写长标语,墙壁短,写短标语。没有墨水,便就地取材,除了石灰水,他还从河里捡来红粉石捣成粉,加水调一调成了红墨水,或从烧饭锅底取下锅灰搅拌成黑墨水。由于舒同善榜书,他书写的笔,大都为简陋的棕把、笤帚,于是,就有了小布赤坎村这么多数量的苏区标语。”

当年,毛泽东看到舒同书写的标语后,也极为赞赏,毛泽东对朱德说:“总司令,你来看,数月前我们打长沙,红军出了外交家何长工,会几种语言,今天红军又出了书法家,在墙上写了几种字体,都很好。”从此,舒同红军书法家的声名就这样享誉全军了。

此行,舒安不仅仅以舒同儿子的身份,也是作为一名舒同书法研究会会长的身份,实现了他寻访先父战斗足迹的夙愿。他说:“这次在宁都小布赤坎村首次发现舒同手迹标语,意义非凡,先父的一生是‘革命加书法’的一生,这些苏区标语的首次发现,不仅填补了舒同革命生涯中缺少苏区时期无墨迹保留的空白,而且也是苏区时期红军留下无数标语作者的首次发现,同时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首任主席的早期墨宝真迹被发现,更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弥足珍贵。”

舒同在苏区时期的墨迹被发现,不仅为宁都县及整个赣南的苏区标语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也为红色旅游的开发,挖掘提供了新的素材。(曾晨英 汪泓 陈凤鸣 记者刘念海 文/图)

相关链接

舒同简历

舒同(1905-1998),曾用名舒文照。江西东乡人,1926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党东乡县党部常委,中共东乡县委书记。1930年11月进入中央苏区,后任红四军政治部秘书、第11师政治部秘书长、宣传科科长,红一军团政治宣传部代理部长,第10、第12师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第2师第4、第5团政治处主任,第2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战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秘书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兼秘书长,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秘书长,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军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兼社会部、宣传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部长,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主任,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友情链接

更多